為倡導永續海洋與環境議題,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推動展開環境保育的落實作為,近期即與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合作,結合有光寶科技、台北科技大學、台灣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與幼獅文化等單位,分別以科技、海廢燈具創作、《23.97的海洋哲思課》親海體驗與哲思發表的文學作品,進行了「Design for SDG14 光寶科技 X 台北科技大學 海廢燈具設計展」,而由台北科技大學所創作的22款海廢設計燈具,目前正在海科館海洋劇場大廳展示,各款設計作品令人驚豔與富有對海洋的省思,作品展期至109年12月2日(三)止,還未觀賞的民眾可把握時間。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表示,海洋永續與環境教育為全球共同關注與努力的議題,很多企業也著重海洋資源的保育與永續利用,海科館透過與企業的合作,也同時讓民眾更了解各領域各種為海努力的作為和覺察,期以提升民眾對環境的自覺,不論個人和群體力量。共同打造「藍色文明」。
這次由光寶文教基金會連結光寶科技環境公益小組與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共同在海科館海洋劇場一樓大廳打造的海廢燈具設計展,一系列展覽作品的材料係由一群工設系師生與光寶科技團隊於北海岸淨灘時所撿拾的各式海洋廢棄物運用設計而成,材料包含海岸常見的寶特瓶、樹枝、漁業用繩索、漁網、浮子、浮球、蟹餌盒、瓶蓋…等,並由台北科技大學工設系學生們從各式海洋廢棄物中進行蒐集與處理與加工處理設計而成。光寶企業也同時結合了CSR(企業社會責任)與USR(大學社會責任)共同目標,傳達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永續海洋的理念。
而由台灣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創作的《23.97的海洋哲思課》,「23.97」不是電臺頻道,不是通關密語,卻讓花蓮的港紅燈塔、南投埔里的臺灣之心碑,與彰化芳苑燈塔有了奇妙連結。《23.97的海洋哲思課》,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光寶文教基金會與幼獅文化合作出版,全書共分為七個單元,不論是山環境或者是走一段海岸、潮間帶的親海活動,乃至從食魚文化出發的漁業、鯨豚生態到人類對環境資源的消費所提出的「減速慢行、永續開發、綠色經營」的概念,在在都以海洋視野的創作閱讀進行反思,根植於深層的人文素養及人與人之間的節制簡約美德,看見環境生態文明的深層扎根。
海科館說明這項與民間企業理念一致,所展開以傳達永續海洋理念的合作,包括海廢議題倡議、海洋生態環境及地方海洋文化特色,也從廖鴻基老師23.97這條隱藏的北緯線開始,臺灣東西兩岸的海岸雖然大不相同,但都一樣的需要被重視與保護,「海洋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結合與整合各領域專業資源,倡導海洋的永續與對海洋的哲思及不讓海洋繼續惡化,也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