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台灣No.1北北基『陸上造礁-針織珊瑚』成果發表
海洋議題吸引全球關注,來自英國環境藝術創作者Sue Bamford以她擅長的織藝工法,今年再度來臺,並於105年6月擔任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駐館藝術家,以針織珊瑚陸上造礁計畫並配合國立海科館海洋教育之推廣,共同帶領北北基學童和社區媽媽認識海洋及重視海洋保育議題,參與學員從6歲至逾88歲,作品將在105年6月30日於國立海科館主題館2樓發表,歡迎民眾參觀。
英國環境藝術創作者Sue Bamford,去年(104)獲選為潮藝術國際環境裝置藝術家,以海廢創作海洋代言人,獲得許多民眾喜愛,其作品至今在國立海科館館區仍可看到,Sue Bamford去年首度來臺,深受北台灣基隆特有的人文和熱情所吸引,今年自籌經費搭機來台,在國立海科館擔任為期1個月的駐館藝術家,以織藝工法進行「陸上造礁-針織珊瑚」及配合國立海科館的課程深入各學校,推廣海洋教育的同時,也讓學童有機會學習創意針織技藝。
串連這計畫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陳麗淑主任表示,「陸上造礁-針織珊瑚」,透過勾針一層一層不斷的向上編織;恰似珊瑚造礁的過程也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碳酸鈣骨骼不斷的累積而成,一針一線勾出美麗的珊瑚礁生態,並由群體群力的造礁行動,體會珊瑚成形不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人為汙染、遊客破壞等因素,這均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國立海科館的『造礁行動』以織藝學習讓學童和婦女重視海洋議題與海洋保育的重要,把培育的珊瑚種回海中,也把保護珊瑚的信念透過【陸上造礁】深植每個人心中。
「一隻一隻小小珊瑚蟲,累積形成美麗的珊瑚礁,成為海洋生物堡壘
一針一針細細毛線結,蜿蜒編織珍奇的藝術品,傳遞海洋信念……。」
「陸上造礁-針織珊瑚」活動於105年6月進行,為期一個月共辦理15場工作坊、包括社區及國高中小學生等,參與的學校涵蓋北北基三個地區,計548人的參與,總共使用了1250粒的毛線。成果展示包括台大戴昌鳳教授將提供65張台灣本土珊瑚照片做為珊瑚保育推廣,並集結了基隆市各學校,包括八堵國小、八斗國小、中和國小、正濱國小、碇內國小、成功國中、八斗高中、暖暖高中,以及新北市澳底國小、野柳國小、福營國中、南湖高中等學校,此外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太平洋汎扎萊社區、雞籠松柏長青協會、基隆長潭社區發展協會等社區民眾等學員之作品,成果發表展示將自105年6月30日至9月30日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2樓展示,歡迎民眾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