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火力發電廠舊稱北部火力發電所,或稱北部發電所(簡稱北火電廠,台電同仁暱稱「八斗子電廠」),為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公司前身)於1937年(昭和12)開始建造,1939年(昭和14)落成,裝置容量為38,000kW。國民政府來台後,於1953年(民國42)擴建廠房,1955年完成新廠建設,裝置容量增加40,000kW。電廠經多年營運,於1983年除役,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火電廠廠址後,於1997年撥交教育部供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使用,海科館籌備處於是展開北火電廠建物整建為海科館之計畫,並致力推動此一以人與自然共生、人與歷史接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建館使命。
利用荒廢發電廠活化成為博物館之事,一直存有多元的看法。如減少建築廢棄物產生,對於垃圾充斥於環境的今天,的確是友善環境的做法;又如利用電廠挑高的空間與粗大的鋼結構物,可以設計出特殊、令人感動的博物館空間。惟舊建築物結構是否安全?一個國家級博物館的興建,是否該牽就於電廠現有空間?以及建館經費有限,是否拆除重新興建比較實際等看法,實為多數人的看法。
然而,早年電力開發屬於國防機密,文獻本來就不易流通,加上電廠閉廠太久,資料保存不慎以致早已散失。尋找發電廠原有設計圖說之作業,有如大海撈針之工作。在經數十年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北部火力發電廠之相關資料終於逐漸浮現,才發現該電廠之興建,原來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執行「南進政策」下,推動台灣工業化之重要基礎電力設施。北部火力發電廠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密切搭配,以穩定台灣供電(花蓮縣與台東縣除外)。(施等,2009)
根據史料記載與研究報告,北部火力發電廠(包含擴建工程),具有以下重大歷史意義:
-
首開填海造陸,將發電所構築在海峽(「八斗子海峽」;現稱「碧水巷」)之火力發電所
-
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新之火力發電所
-
首座利用島嶼間海水冷卻之火力發電所
-
確立新興工業台灣安定發展重要礎石
-
參與「農業台灣」飛躍「工業台灣」關鍵推手
-
首座高溫高壓之火力發電機組
-
曾為國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遺址
-
國人首建之火力發電廠擴建工程
-
台電培育高級人才之搖籃
-
為全世界第一座由火力發電廠轉變成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建築物
被遺忘的北火記憶,是台灣歷史的的一部分,補足了這一段歷史傳承,將更增添本館的內涵與經營活力。
施彤煒、孫寶年、林炳炎(2009) 被時代遺忘的歷史建築---北部火力發電所。臺灣風物。59(2),頁11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