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106.09.29
發稿單位:經營管理組
2017海科館國際環境藝術及海洋創意家駐館計畫8件環境藝術作品,分3期創作,今(29)日第3期4件作品正式完成!今年8件作品分別設置於海科館室內館廳和戶外館區,並同時連結「基隆潮藝術」,以關懷環境角度出發,透過海洋及生活廢棄物、戶外裝置藝術創作及展出,讓民眾透過作品感受大自然與人的關係,沿續往年潮藝術所進行的創作及過程,今(106)年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首次將環境藝術創作轉型為駐館計畫的型式,並深入校園,讓學生可以透過藝術家的創作和國際視野有不同的學習機會。
海科館表示,今年國際環境藝術以「連結Making Connections」為主題,為的是帶給人們對所身處的大自然及土地,有充分的感受和認識,串連人和自然,博物館和社會的連結!2017第3期國際環境藝術家,邀請四位藝術家駐館創作,四位藝術家分別為台灣藝術家陳建智(Chien Chih Chen)、紐西蘭藝術家黛比(Debbie Fish)、德國藝術家艾琳(Irene Hoppenberg)及台灣藝術家林猷柔(Yoroe Lin),透過各類回收廢棄物組成的大型創作傳達海洋環境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連結和藝術作品之呈現。
今年第3期創作的藝術家從106年9月7日起至10月1日展開為期25天的駐館創作,創作素材包括回收鋁罐、回收布料、蚵殼及竹材等,台灣藝術家陳建智以生活常見的回收鐵鋁罐為發想,在潮境海洋中心創作一隻披著飛機蒙皮鱗片和鋁風車的戶外飛翼鳥,順著海潮展開邊境飛行;紐西蘭藝術家黛比利用鋁片、蚵殼和竹子,將一隻隻魚型構造物掛起,隨著風的拂動及光的映照,彷若海中的魚兒被賦予生命般舞動著;德國藝術家艾琳利用鐵管、漂流木和輪胎皮,多隻巨型的十腳海蜘蛛,在環境復育公園和海科館主題館內亮相;台灣藝術家林猷柔帶領學童巧手剪下魚型,利用布料纖維和藍染技法,染上屬於大菁的藍,與海洋的藍相輝映,打造一座充滿生機的曬魚場,展示於區域探索館戶外一樓。
今年海科館國際環境藝術駐館計畫,除了延續往年來自不同領域報名參加潮推手的協同人力外,也連結了各藝術家和學校的協作,第3期四位藝術家分別連結了基隆市仁愛國小、東光國小、中正國中及正濱國小四校師生進行共創,結合課堂實作帶領同學一同創作和學習,將環境藝術連結至校園,激盪國際與在地的創作能量!今年第3期創作完成的4件環境藝術作品於106年9月29日正式發表,藝術家均表示,與基隆學生一同創作是這次計畫難忘的回憶,主辦單位海科館呼籲,這些作品集結了許多的汗水和不容易的過程,歡迎大家細細的欣賞作品及體會由此所串接的人和自然,博物館和社會的連結,親近作品,但也希望共同努力呵護作品及愛護環境。
2017海科館國際環境藝術及海洋創意家駐館計畫 活動資訊│
http://artproject2017.nmmst.gov.tw/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合作單位:基隆市文化局
協辦單位:基隆市環境保護局、慶陽海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國立基隆高中、基隆市立碇內國中、基隆市立信義國中、基隆市立中正國中、基隆市立八斗國小、基隆市立仁愛國小、基隆市立東光國小、基隆市立正濱國小、基隆市藝術與人文輔導團
特別感謝:大日開發有限公司
執行單位:UID桔禾創意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新聞聯絡人/經營管理組:陳楷甯(02)-24696000轉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