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偏鄉學子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攜手合作,中研院博士與海科館研究人員特別下鄕到偏鄉地區,將由科技部所補助的108年度科普活動計畫-「科普活動: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的生物分類學課程—跟著生物學家在博物館學習生物分類學」之計畫,於日前帶到嘉義縣溪口國中與雲林縣崙背國中進行教學,帶領學子了解物分類學與動手學習的樂趣,受到兩校師生熱烈歡迎和難忘的課程學習體驗,這項由中研院與海科館共同執行的計畫,以走出研究場域和博物館之教學,仍將持續進行,並於3月再度走入偏鄉嘉惠更多學子。
共同執行這項計畫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黃世彬博士表示,這次為學生特別準備的課程內容相當豐富,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最新的基礎生物學知識,而海科館也用心幫學生安排了可親身體驗、動手實作的「動手實作生物分類學」與「認識博物館典藏品」兩個課程。海科館教育人員王慎之表示,學生透過海科館典藏的多種貝殼標本,得以了解生物分類學的科學原理。下鄉進行教學的海科館教育人員潘美璟同時表示,計畫中的課程包括展示有中研院與海科館典藏魚類浸液標本、鳥類剝製標本、植物蠟葉標本、透明染色標本、昆蟲乾燥標本以及骨骼標本等各種生物標本等,吸引了所有在場學生的目光,也成為課程中吸睛的亮點,參與學習的學生們也能充分認識博物館珍藏的典藏品,透過這些生物標本的展示,學生得以零距離的認識博物館的典藏品,這也是活化博物館典藏品的一種方式。
海科館陳素芬館長表示,由中研院和海科館共同合作的這個計畫,在課程部份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典藏及教育功能,透過生動的課程以及動手實作的方式,不僅成功地將基礎生物學的科普知識推廣至偏鄉與教育資源較缺乏的學校,在校園內也同時撒下基礎生物學的科教種子,也讓學生能夠親手接觸博物館典藏品,啟發學生的興趣,藉此達到縮減學生在基礎生物科學教育資源上城鄉差距的目的,進一步培育未來從事基礎生物學的人才,也同時讓偏鄉的孩子有機會親身感受博物館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