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的海藻世界)
紅藻的種類眾多,約有 4500 種以上,是點綴大海色彩中最豐富的一群海藻。從粉紅、桃紅、玫瑰紅、乃至於紫紅,甚至有些紅藻會在水中散發出寶藍色或是紫紅色的螢光,這都是因為紅藻除了葉綠素 a 以外,還具有獨特的藻紅素和藻藍素所致。也由於此兩種色素吸收波長較長的藍光,因此紅藻可以生長在較深的水域。而紅藻澱粉是紅藻行光合作用的產物,部分種類的細胞壁也含有豐富的膠質醣類,頗具有經濟價值。
和綠藻與褐藻比較起來,大多數的紅藻要顯得嬌小細緻許多,有的藻體薄如蟬翼,有的則細如髮絲;也有的藻體柔軟滑嫩,有的堅硬如石。珊瑚藻即是一種堅硬如石的海藻,它們和珊瑚一樣具有累積碳酸鈣的能力。不論是在礁壁上,在石塊上,甚至在部分的海藻上,任何可供附著的基質幾乎都可以發現珊瑚藻的存在。其中以包覆形式覆蓋於基質上的珊瑚藻,稱之為殼狀珊瑚藻或是無櫛珊瑚藻;另外還有一群具有分枝的珊瑚藻,則稱之為有櫛珊瑚藻。珊瑚藻的碳酸鈣骨骼,被認為是一種防止草食性動物攝食的防禦機制,畢竟硬如骨骼的咬感總是不及細嫩的藻體來得鮮美。而珊瑚藻對於珊瑚礁的建構,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台灣沿岸的紅藻種類繁多,約有 300 種以上,其中不乏具有經濟價值的藻種。如澎湖姑婆嶼一年一度採集野生紫菜的盛事,不僅讓澎湖的紫菜享有盛名,也極富有教育與保育的意義。而東北角浪花飛濺礁塊上的頭髮菜與荷葉紫菜,雖然不如澎湖紫菜的名聲響亮,但卻也是熟識的老饕才能享受到的海鮮美食,且由於採收過程純為人工,因此價格還頗為高檔。而髮菜的諧音與「發財」相似,是
年節討吉利必備的年菜之一。
石花菜也是東北角的漁民常採收的野生紅藻,經過數個星期的曝曬與整理,便可取來萃取其中的藻膠,製作成東北角特產的石花凍或石花布丁,為當地漁民帶來一筆額外的收入。過去台灣西南沿海的龍鬚菜養殖,也曾是藻膠工業的重要來源,但目前則成為全台灣養殖九孔的飼料,目前在農委會的輔導與大力推展下,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龍鬚菜養殖區,已經成為觀光與品嚐龍鬚菜大餐的最佳去處。此外,如蜈蚣藻(俗稱海大麵)、小杉藻(俗稱茶米菜或海茶葉)等,也都是海產店常見的美味紅藻。(文/張睿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