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為呼應
518國際博物館日「創造連結的博物館藏品」主題,特別於
5月
18日當日於碧水巷廣場展出館藏拼板舟,並於上午
11:
00完成造舟的最後儀式
-船眼上色及放置船首飾儀式,象徵著此艘船正式成為海科館的一員,未來將由海科館負擔起照顧的責任。
本艘拼板舟由蘭嶼部落的郭建平先生帶領
9位達悟族朋友,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在蘭嶼選樹、取材、削製、在基隆完成接合、雕刻與上色各步驟。造舟團隊的成員打破了漁團與家族的侷限,甚至有跨部落成員的參與、造舟的時間規範較為寬鬆。由於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船主」,因此龍骨接合時的儀典也
較為簡略。最後,因為祂不再擔負捕魚的工作、「台灣島」也沒有蘭嶼的惡靈環繞,也就不舉行下水儀式。但停留在陸地上的船,開始肩負起了從前沒有的責任。
本次活動最特殊之處,在於本館對此拼板舟的定位,不僅只是存放於庫房中的文物標本,而是擔負海洋文化大使的角色,藉由此舟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達悟人如何結合科技與生態智慧,呈現海洋科技與人文整合的面向。故於
518下午,將召集本館館員及志工夥伴,一同於望海巷海灣進行拼板舟的試划,並同時於潮境公園設置臨時解說站及望遠鏡,讓社會大眾可以一窺拼板舟海上航行的美麗身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