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大師講座系列」
時間:106年4月7日(星期五)10:00~12:00
地點:海科館國際會議廳
講者:邵廣昭 教授
講題:里海--海洋保育的新方向
主辦單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慶陽海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
「里海」是繼「里山」在日本被提倡的十多年後才正式被提出。相對於「里山」的目標在追求森林和農村的社會與生態的生產地景,「里海」則是要追求的是海岸地區的社會與生態的生產海景。它強調的是人與海的結合,須透過人為的經營管理而使漁業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並可永續利用。其實在二次大戰前許多的漁村及沿岸社區的謀生方式大多已結合了當地自然環境及生態特色,孕育出不同的漁村的傳統技藝和文化,漁具漁法也多屬於自給自足式的家計型漁業,因此沒有過度捕撈的問題。當時的沿海地區可說是到處皆「里海」。
但隨著經濟開發、人口膨脹及高效率的捕魚方法,已使得自然的海岸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在棲地破壞、污染及過度捕撈等因素的破壞下正在快速地流失。因此「里山」和「里海」的倡議即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希望能透過各界特別是當地社區和權益人的共同合作與努力,創造出新的里海,同時也能尋回過去已失去的「里海」。
「里海」的觀念與作法因完全符合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的精神,「生態系服務的功能」及「生態系取向的管理」得以被彰顯,更符合「第三屆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Rio+20)所強調的「綠色經濟」。因此《里山里海倡議》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CBD-COP10)中由日本正式提出後,即獲得各方的認同並推向國際社會。台灣是否也能見賢思齊起而效尤,首先當然要先瞭解「里海」的涵義,以及在日本的案例及推動方法。最後再來檢視台灣目前的狀況,並討論未來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講者簡介》
學歷: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生態與進化系 博士
現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經歷: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主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標本主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部生物研究所教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著作:《藍色運動:尋回台灣的海洋生物》、《魚類入門》、《魚類圖鑑:台灣七百多種常見魚類圖鑑》、《台灣海龍宮-探訪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
專長:魚類分類、海洋生物、漁業生物、生物統計、數值分類、生態與進化
歡迎線上報名:http://sanlienef.kktix.cc/events/f55437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