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現代船隻的古代,人們要揚帆前往無垠又多變的大海,需要莫大勇氣,也因此在啟航之前與航行之中,往往有各式各樣的儀式,大部分是為了祈求海象平穩、海員平安,有些則跟特殊的歷史與制度有關且被流傳下來。無論是哪一種,從這些儀式中我們可以窺見前人對於海洋的敬畏,以及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因此即使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不同的航海儀式仍象徵著不同時代的文化遺產。本期特別採訪台灣最有代表性的航海家劉寧生船長,在他的引介之下,與讀者們一起頂禮東西方有趣的航海儀式。

安撫海神,花招百出
看過船隻啟航儀式的人,應該都會注意到一個特別的「道具」,那就是香檳。香檳除了可以讓大家一起舉杯慶祝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淋在船上,甚至會直接拿一瓶香檳砸在船身上,灑得酒水淋漓,這其實是一個祝禱的儀式,最早起源於古希臘,當時的人相信船隻要下水前必須安撫海神波賽頓,除了要把貢品放到海神殿外,也會在船的龍骨塗上血液獻祭,這血一般來自於動物,有時候甚至會用奴隸的人血。

儀式一直流傳到中世紀,包括後來的維京人也都依舊奉行,直至16世紀宗教改革前後由英國皇家海軍打破這個「傳統」,改以紅酒代替血液,演變到後來,喜慶氣息濃厚的香檳又逐漸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有趣的是,早年航海一般不允許女性登船,但這個「擲瓶禮」卻是由女性來進行,據說是因為大英帝國的海權擴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帶起這個風潮,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直至今日,甚至連東方國家也都有舉行。

為了請波賽頓「息怒」,西方人在航海之中還有另一個非常知名的儀式,那就是赤道扮裝。據說赤道被海神列為禁行的地區,任何船隻都不可以穿越赤道,否則會遭遇種種不測,而隨著西方人航行範圍的擴張,穿越赤道已是不得不然,於是當時的人想出了一個花招,就是一過赤道,船上所有的人都要扮裝成各種奇特的模樣,並且在船上大肆慶祝與獻祭,好瞞過海神的眼睛。也許是因為這個儀式本身太過有趣,即使到了科學時代,只要船隻通過赤道時都還會舉辦相關的儀式,有的船隻會舉辦宴會、讓船員扮裝演戲,有的甚至會舉辦惡作劇大賽,一方面紓解長途航行的沈悶,同時也是訓練新進船員、帶領他們進入海上生活的好機會。

重視傳統,尊重文化
有「不老船長」稱號的台灣航海家劉寧生,擁有8萬多海浬的航行經驗,回憶起當年穿越赤道的時刻,依然覺得新鮮有趣。「有些儀式會把人綁在船椲上,我們則以麵團取代真人,也有人打扮成海神的模樣,最後還玩起了麵粉大戰,那是航行期間的一大樂事。」劉船長說,其實各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殊習俗,例如廈門人啟航前要吃湯圓、香港人喜歡先用烤乳豬來拜拜等。對於航海人而言,尊重各地習俗是很自然的事,例如華人地區的啟航儀式大都會焚香祝禱,有些外國船員在這時候也會打破自己的信仰教條一起捻香,因為這代表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禮敬,其中的文化意義超越了宗教意義。

東亞因為有媽祖信仰,因此許多船隻上都會供奉媽祖的神像。當年劉寧生船長復原古船「太平公主號」,雖然他本身並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但仍依據習俗把船上的媽祖請至湄州開光。當太平公主號從香港回到台灣,基隆的慶安宮以盛大的古禮儀式恭迎媽祖上岸,並在船隻停泊期間把媽祖請到宮內安放,航行前送回媽祖時替神像加上一件金袍。盛情之隆,讓太平公主號上的外國船員印象非常深刻,也體會了台灣人的熱情好客,以及對於信仰與傳統的重視程度。對於像是大家庭一般的航海成員來說,這些儀式最重要就是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而非僅止於表面上的儀典與形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