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RSS Feed Facebook YouTube 訂閱電子報 熱門搜尋 ► 海洋劇場餐飲預約導覽交通 
查詢 進階搜尋
::: 文創出版
::: 首頁/文創出版/潮境專刊/電子專刊
A
-
A A
+
瀏覽人次:8019    分享到FB社群網站
主題故事
從魔幻、殺戮到欣賞 鯨魚在臺灣的歷史旅程

文字:葉文欽、圖片提供: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國立海科館、shutterstock

臺灣東海岸是世界上為數不多適合賞鯨的地點,每年4月至10月,幾乎天天都有賞鯨船開到大海上尋找鯨豚的美麗身影。也許你不知道,鯨魚跟臺灣也曾有過非常特別的關係,早從清朝的史料記錄裡,鯨魚被人們描述成宛如宮殿一般的奇幻巨獸,包括鄭成功在內有不少鯨魚傳說。不到百年的時間,鯨魚又成為臺灣人捕獵的對象,至今還遺留著當初的捕鯨遺跡。臺灣人看待鯨魚的方式,恰好反映了臺灣在近代世界中的不同角色,值得玩味。

鯨魚

充滿傳奇色彩的龐然大物
鯨魚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動物,即使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都會感到驚嘆,更何況是古人,因此自古來對於鯨魚的各種描述往往帶有濃厚的奇幻色彩。臺灣四面環海,歷來不乏有鯨魚造訪,台語中稱鯨魚為「海翁」,在民間傳說裡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最有名的要屬鄭成功的故事。在臺灣和日本,都有傳說(包括傳記文獻《臺灣外記》)聲稱鄭成功是鯨魚轉世,鄉野間甚至傳說鄭成功去世當天,有海上的漁民看見鄭成功騎著白鯨離去,因此現在臺南的鹿耳門溪口有一個「騎鯨人碼頭」,為的就是紀念鄭成功的到來與歸去。而東海岸的原住民各部族,也各有各的鯨魚神話,而且扮演的都是拯救者與福星的角色,因此至今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的海祭中,依然還有感謝鯨魚拯救族人的儀式。

歷史文字中的鯨魚奇幻意象
在傳說之外,即使是文字歷史,臺灣與鯨魚相關的記述依然充滿了奇幻意象。《臺海使槎錄》中對於「海翁魚」的記載是 「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臺灣府志》則說海翁 「大如山,能吞舟」;而《小琉球漫誌》的記載更是鮮活:「每歲天后三月誕辰,必有海鰍來朝。或潮退偶困泥沙,土人取大木長數丈,直拄其口,競入腹內,割取脂膏數千石;及潮至,仍掉頭擺尾而去。」雖然鯨魚對於古人來說是巨型的奇獸,然而大家依然知道要利用牠身上的資源,包括鯨油、鯨肉,以及古代的珍品「龍涎香」,在當時的臺灣均已不算少見。

古書內記載的鯨魚

臺灣商業捕鯨史的變革
工業革命之後,隨著人類在知識與科技的增長,鯨魚逐漸褪去傳說的色彩,而成為人類獵捕的對象。日本是世界知名的捕鯨國家,在統治臺灣時期也將相應的習俗與技術引入臺灣。當時選定的地點是「大坂埒」,也就是現在遊客如織的墾丁南灣,從1913年展開了臺灣商業捕鯨的歷史。然而當時捕獲的鯨魚數量不多、體積不大,因此這個捕鯨基地很快就停止運作,不過至今仍可在南灣看到當年遺跡。

在大板埒撈捕中的鯨魚 (國家圖書館典藏及提供)(在大板埒撈捕中的鯨魚|國家圖書館典藏及提供)

此後的臺灣商業捕鯨改到東海岸進行,由東洋捕鯨株式會社操刀,據記載第一年就捕獲了34隻鯨魚,一直持續到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才中止。光復之後,臺灣的商業捕鯨又告恢復,只是數量不大,然而隨著國際間對於捕鯨的譴責日益劇烈,臺灣終於在1981年全面停止捕鯨。時至今日,鯨豚已是受到立法保護的動物,除了欣賞之外,更被看重的是其維繫海洋生態平衡的角色,臺灣人在短短的百餘年間對鯨魚的改觀,也是臺灣史乃至世界史的有趣題目。


回上頁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LOGO
雙語辭彙對照|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資訊安全政策|政府資訊公開|志工園地|相關連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版權所有 © 2017 隱私及安全政策
202010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電話:02-24696000 傳真:02-24696237 統一編號:73761420
建議瀏覽最佳視訊為 1280 X 1024 螢幕解析度 並請使用 IE 7, FireFox1.5 以上版本瀏覽 網頁更新時間:2025-04-30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