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方佩芳 攝影:方佩芳、邱依婷
如果您跟我一樣喜歡踩踩海水、看看海洋生物,無奈卻很怕海的話,那麼推薦您,潮間帶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哦!海科館潮境公園有一處劃定為保育區的潮間帶,只要沿著階梯而下即可抵達。每次退潮後,海蝕平台露出海面,許多生物留在潮池或潮溝中,這時候就是觀察潮間帶生物的大好時機。
每年3~5月是潮間帶最漂亮、最熱鬧的時節,放眼望去海蝕平台綠油油的一片,彷彿舖上綠色地毯,這都是綠藻的傑作,藻類生長茂盛,許多以藻類為食的生物也陸續開始出現,牠們在這片受保護的區域盡情享受吃喝玩樂,歡欣鼓舞的生活、成長,繁衍下一代。

想要在這片潮來潮往的環境存活下來,生物生存各有本事與獨門功夫,以因應隨時可能產生的劇烈變化,有的躲在海藻下,石頭縫裡、或隱身在潮池,偽裝、擬態、保護色都是牠們保命的方法,例如陽燧足、海星這類的生物腕足具有再生能力;石磺則善用隱身術,外形長的跟石頭一個樣,真的很難察覺;而笠螺、石鱉的吸星大法,能牢牢吸住石頭不讓海浪沖走,堪稱一絕。
想在潮間帶找到生物並不如想像中容易,其實潮間帶生物各自有各自的棲息環境,只要了解生物習性很容易就能找到,以下分享幾種容易觀察的生物。
石磺:外型長的很像石頭,移動速度非常緩慢,真的很難發現,不過石磺喜歡一邊進食一邊排泄,身後常會拖著一條長長的糞便,有了這條明顯的線索,找牠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海兔:春天也是海兔繁殖的季節,運氣好的話,或許可以同時發現三種不同的海兔,退潮後,海兔可能在潮池,也可能藏身在綠色石蓴裡,走動時千萬小心謹慎,海兔身邊像是黃色麵條狀的東西,可能就是牠們剛產下的卵團。

海葵:潮池、石縫裡隨處可見,住在潮池中的海葵,盛開的像朵美麗的花,而在石縫中的海葵,則因為潮水退去縮成一團,容易被誤認為是其它生物。

海膽:梅氏長海膽是這裡較常見的種類,牠們是一群挖洞高手,往低潮區蜂窩狀外形的石頭岩洞中瞧瞧,就能順利找到。

海蟑螂:通常出現在海水浸泡不到的陸地區域,現在正值繁殖季節,如果遇到成雙成對戀愛中的海蟑螂爸媽,請勿打擾,因為牠們正在為了孕育下一代而努力呢。
除此之外,還有魚類、水母、寄居蟹、海參、陽隧足、藤壺、螃蟹、各式各樣螺類等等好多好多生物,潮間帶除了生物種類豐富多樣之外,藻類在這季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現在我的腳邊就有一隻正在享受石蓴大餐的海兔,瞧牠吃的津津有味的模樣,可愛極了。
潮間帶是我們最容易接近海洋的地方,我們都不知道下一秒在這裡會遇見什麼生物,這種充滿無限驚奇的體驗,真的很酷,您也想一探潮間帶生物精彩的私生活嗎,歡迎親自來感受探索的美好,但千萬別忘記,潮境公園旁的潮間帶是保育區,禁止採捕任何水產動植物或破壞棲息環境的行為,讓我們一同守護這片充滿生命力的潮間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