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林佳禾(摘自《潮境》第1期 P.42-44,2014.01)
生活在漁村,人們常說「靠海吃海」。然而,「吃海」的方式有百百款,除了出海捕魚、釣魚,在沿岸潮間帶或淺海徒手採集各式各樣的生物資源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在日本、韓國、臺灣甚至中國的漁村社會都有非常悠久的傳統。這些不需要離家太遠的討生活方式,經常以女性為主力,因而有「海女」(在日本,男性則稱「海士」,通稱為「海人」)這樣的職人出現。隨著海岸環境不同,採集的東西不同,海女的作業方式也不同。舉例來說,日本伊勢志摩地區、韓國濟州島等當前最為人所熟知的海女文化,作業方式是潛入可深達二十公尺的海域,採集珍珠、海膽、螺類,甚至徒手捕撈龍蝦;而在臺灣的北部地區,則是以在岩岸地帶採集各種藻類「海菜」為主,最多只進行浮潛,而不深潛。北臺灣這種採海菜的海女文化,一般認為是日本時代來自琉球的漁業移民所引進,隨著臺灣人慢慢也學到採海菜的方法與吃海菜的習慣,便一路流傳至今。然而,隨著經濟型態變遷,海女也快速凋零,如今雖然不少北部漁村中五十歲以上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生命經驗,但目前還在從事這種活動的人其實已快絕跡。
資深的漁村女職人
緊鄰著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位在八斗子半島東側的長潭里,有一處別緻的小漁港,村子裡只有百來戶人家。沿著此處的海岸線興闢的潮境公園, 近年來成為小有名氣的看海景點,放眼望去有高高低低的海蝕岩床一路往半島盡頭延伸而去,除了熟門熟路的釣客,時不時也能看見有人低頭在採拾海菜。深冬,呼吸著濕冷的空氣,我在這裡遇見了一位資深的老海女。在長潭土生土長的阿珍嬸,是一位樸實而熱情的典型漁村女性,雖然一再自謙憨慢說話,但講起生活故事,還是淘淘不絕了起來。
「我作小姐的時候就開始做這個了。」年逾六十的阿珍嬸,打從十幾歲就開始當海女,當年八斗子一帶的漁船規模還遠不及現在大,跑不了太遠,所以在風浪大的秋冬季,不只女性,也有一些男性會投入採拾海菜的工作。「以前都是整群幾十個,男男女女,約著就一起去玩、去游,做這個不用學啦。」阿珍嬸回憶道:「雖然人多難免比較競爭,但以前岩岸的環境什麼都多,只要去撿就一定有東西,現在都不一樣了⋯⋯」(左)經多次水洗、曝曬才能製成的石花菜,是製作果凍、羊羹的主要材料。(右)髮菜富含鐵質,是非常理想的健康食品。
此外,這幾十年來,「不一樣」的除了自然環境,人事變化也不小。阿珍嬸坦言:「做這東西賺不了多少錢,而且辛苦又危險。後來男人就算沒『討海』,多半也會改業;女人一個一個嫁出去,也都另外有『頭路』。現在要約,大家都說不要。我會繼續做,主要也是因為還住在這邊,就加減做。」
完整文章請看《潮境》第1期 (P.42-44) http://www.nmmst.gov.tw/other/B1641-wc.pdf
【補充說明】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於2016年5月22日公告設置,禁止所有採捕及破壞行為。目前僅開放11月至隔年6月期間徒手採集海菜(海藻),但需事先申請審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