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只是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的傳遞方式也漸形多元,各種知識與理念的教導方式難以再如以往那般採取單向而被動的形式,包括環保也一樣。如果只是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說海洋發生了什麼危機,不僅難有深刻印象,而且也不容易引發學生後續的自主學習動機,有時候來一點混搭反而可以事半功倍,甚至還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動手也動腦,知識與技藝並進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所舉辦的「當針織珊瑚遇上公民科學家」特展,講述的就是一個多領域跨界合作的成功故事。究竟環保、藝術和教育之間,可以產生什麼樣的連結呢?
感覺上比較傳統甚至有些無趣的針織手藝,又是如何串起了一條從英國到台灣、從海洋到陸地、從學生到全民的保育紐帶呢?先聽聽志工、老師和學生怎麼說,然後再走一趟海科館,見證他們的無限創意吧!

毛線針織跟保育怎麼有辦法扯上關係?這得要回頭從2015年說起。當時來自海科館邀請英國的環境藝術創作者Sue Bamford來台創作,返國後Sue依然對台灣念念不忘,而海科館方面也覺得藝術與保育的結合頗有發展性,因此再度邀請Sue來台教學,而她也願意在英國募款自費購買機票來台,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深入許多社區與學校,除了宣揚海洋保育的理念,更親自傳授針織珊瑚手作。

沒想到這樣的活動大受學生與老師的歡迎,衍生出二手毛線募集運動,不僅Sue在幾年內數度來台教學,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範圍也越來越遠,到今年除了台東以外已經走遍了台灣各縣,學生們累積出相當多的作品,於是便在海科館設展,而隨著參與的學生漸多,每一年的特展也越顯熱鬧。

針織到底有什麼魔力?如何跟環境保育結合?海科館展示教育組計畫專案助理鄭淑菁表示,學生製作針織珊瑚前會先上一些相關的知識課程,然後再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針織上頭,包括珊瑚的形態、種類、特性等,在手作的過程裡,學生們不僅可以記住原本硬梆梆的知識,有些人還會主動去找資料,然後把學到的東西表現在作品的細節上,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會變得更成熟、更有個人特色,繼而引發他們之後的創作慾望與學習動力,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有不少小朋友就這樣愛上了針織工藝。

不僅如此,透過這樣的實作過程,還意外拉近了原本陌生的人際關係,有些害羞的孩子跟同學有了共同愛好,有家中發生變故的家長從中找到生活動力,甚至還有過動的孩子願意靜下來一針一針地完成作品,這種藝術治療的成果,可謂是當初無心插柳的收穫。
經驗交流,集思廣益
海科館今年的針織珊瑚特展規模空前,包括澎湖在內,全台共有超過20所國中小學及社區、團體參加。從首次舉辦就積極投入的基隆正濱國小吳愷翎老師表示,珊瑚的色彩和形狀相當多元,不僅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而且在創作上也有更多選擇,老師只要初步給予指導,例如教會他們長針、短針等織法,小朋友很快就能用自己的方式織出各種造型奇特的珊瑚。

吳老師說,2015年時她邀請Sue Bamford到學校裡演講,Sue連帶還教導小朋友如何製作針織珊瑚,看到孩子們的反應讓她知道這是一個可以好好發展的活動,於是就加入教學輔導團成為種子老師。其實,針織珊瑚所吸引到的不只是老師與中小學生,這一兩年也有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參與課程,而希望未來可以成為種子講師,繼續把這套教學法散播出去。

除了針織珊瑚作品的展覽,海科館還在特展開幕這天邀集了參與此活動各校的老師前來,一起交換意見與經驗。花蓮北昌國小的老師說到,學生們把學到的針織技藝配合他們自主發起的減塑運動,發展出塑膠針織技巧,不僅將原本的廢棄物變成藝術作品,同時也強化了整體性的環保意識。而雲林縣三崙國小校長更分享了學生們的創作歷程,早在5月就已經先展開海洋保育教學,並邀請海科館教員與Sue到校指導,最後這個只有6個班級的小學校決定把環保跟在地的海洋文化結合,由於媽祖的誕辰適逢為珊瑚產卵期,因此以此主題創作出「媽祖的新衣」,成為本次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可以說特展裡的每一項作品都充滿了孩子們的巧思,想要了解他們的藝術理念同時也認識珊瑚生態,那就走一趟海科館吧!
BOX:當針織珊瑚遇上公民科學家特展
展覽日期:2018年10月26日~2019年2月10日
展覽地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2樓門口大廳、5樓水產廳旁Museum Port (5樓展區須購票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