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海洋生物之一,拜動畫電影之賜人氣直升,卻也因此經受了許多浩劫。原本是海洋中甚為常見的魚類,卻因為飼養風氣提高而遭到濫捕,因此讓海洋專家們開始投入以往不需要進行的小丑魚復育計畫。你知道台灣有多少種小丑魚嗎?動畫裡頭呈現的小丑魚形象有哪些離譜的錯誤呢?想更了解小丑魚,不妨走一趟剛剛改建完成的潮境工作站,讓專家帶你真正地「Finding Nemo」!
濫捕風潮的受害者
「事實上,野生小丑魚很少能有父母親陪伴成長,因為孵化後的魚苗隨著海流漂走,所以親子之間是不會一起成長的,尤其公小丑魚更是不可能。」鑽研小丑魚生態與復育多年的蔡宇鴻,一開口就打破了大家對於小丑魚的錯誤印象或迷思:「很多人看了電影以後覺得小丑魚很可愛就買回家養,但是死亡率卻非常高,因為小丑魚的養殖是一項專門的工作,一般家庭的魚缸等簡單設備其實很難可以養活,連帶導致小丑魚越來越少,於是我們開始進行繁殖計畫,並從2007年開始復育與放流小丑魚,也開始宣導大家,與其只因為可愛就飼養,還是應該先了解小丑魚再說。」

台灣沿海共有5種小丑魚,一般稱呼為公子小丑、鞍背小丑、咖啡小丑、紅小丑與雙帶小丑,主要分布在位處熱帶的南方海域,花蓮以北只有分布最廣的雙帶小丑魚。「在從前,野生小丑魚的數量跟產季有很大的關係,在不同的時節捕撈可能有上百倍的差異,對於販售者來說其實不是可靠的獲利來源,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與技術進步,現在市場上販售的小丑魚大多是人工繁殖的,這樣不僅比較不會侵害到野生小丑魚的數量,而且飼養的存活率也會增加。事實上,《海底總動員2》的主角多莉就是人工繁殖的魚,代表電影公司也意識到新的潮流,開始推廣新的思維角度。」蔡宇鴻補充了更多環境保育的近況。
潮境工作站亮麗變身
隨著野生小丑魚的數量減少,想要觀察小丑魚與海葵共生關係的機會也跟著變少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走一趟海科館的潮境工作站。潮境工作站原是研究單位,不主動對外開放,不過因為這裡以先進的維生系統飼養了許多水中生物,讓許多團體紛紛申請參觀。只不過訪客一多,難免打擾到研究人員的例行工作,秩序管理上還得花費不少人力,館方於是將工作站大幅整修,2018年6月正式完工,裡頭除了小丑魚、珊瑚,還有許多難得一見的魚類以及東北角特有海洋生物,是一個兼具娛樂與教育意義的好去處。

改造過後的潮境工作站,除了調整舊魚缸、增加新魚缸外,中央區域採取數個口字形格局設計,讓工作人員和工作設備得以在內部區域作業,同時與外部訪客動線隔絕開,彼此不會互相影響,更大大增加了可以容納的訪客數量,目前預計每半小時可接受30人參訪。工作站裡除了研究專員外,還有許多海外學生前往實習,另外還有海科館相關導覽志工,均可負責解說工作,只要事先預約成功便可參訪,未來並將視適應情況增加更多開放時間,讓民眾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觀這個海洋大觀園。

<BOX>來看魚~蝶鯉共舞--台灣魚類多樣性特展I(展期至2018/09/30)
https://www.nmmst.gov.tw/chhtml/newsdetail/221/39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