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與漁業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而基隆的發展更是與漁業、漁港息息相關。從清代移民建村、日治時期造陸、民國時代設港,隨著時間軸的演進也可以看到基隆乃至台灣的發展情況,包括昔日的台灣最大漁港正濱漁港,以及後來北台灣最大的八斗子漁港,還有見證和平島漁業興衰的八尺門漁港,它們的興衰遞嬗就是北台灣漁業歷史的縮影。時至今日,這些漁港依舊在那裡,等待著人們前去造訪,一窺往日回憶的點點滴滴。
八斗子漁港-填海造陸的北方大港
八斗子漁港位處八斗子半島西南方,八斗子半島原本是一個火山活動形成的離島,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就有一個杜氏家族來到八斗子島上捕魚維生,後來在西半邊定居,逐漸形成漁民聚落,也就是現在的八斗里。由於這裡是一個造港條件良好的天然海灣,1937年時日治政府就以填海造陸的方式「創造」出了三面環山、水域深廣的八斗子半島。在1979年後,竣工的現代化八斗子漁港更取代了原本正濱漁港的地位。
時至今日,八斗子漁港依然還保留著許多舊日漁村文化的痕跡,包括許多稱為「魚寮」的漁產加工廠,以及曬滿一地的石菜花,加上新設立的假日夜市,讓許多遊客們喜歡選在傍晚時分造訪,一邊吃著最新鮮的海產小吃,同時欣賞日落夕照,以及岸邊的點點漁火,相當愜意。
正濱漁港、八尺門漁港-引人一發思古幽情
位在和平島南方的正濱漁港,1934年由日本人創建,由於設施完善、位置優越,因此迅速帶動基隆地區的漁業發展,成為台灣第一大港,大小漁船進出頻仍,船隻大多為50噸以上,以遠洋拖網與延繩釣漁船為主,後來又肩負金瓜石礦業輸出的任務,盛極一時。然而囿於原本的腹地有限,當船隻的噸位與數量隨著時代進展越來越龐大,正濱漁港水位及空間均已不堪負荷,後來遂將大部分的吞吐量轉往八斗子漁港。現在雖已無大小漁船進出不斷的盛況,但轉型成為以休閒懷舊為主的觀光碼頭後,除了適合親子闔家散步休憩、品嚐古早味漁港美食,近期更在基隆市政府推動的「懷舊港灣色彩塗佈計畫」下,將臨港的15棟建築物立面加上彩繪,接近傍晚時分,天空抹上神秘的藍紫色,建築物與燈光一同映照在水面上時,就會構成一幅七彩繽紛的景象,讓人難忘,也讓傳統漁港瞬間因為夢幻色彩變身IG與FB打卡熱點。

同樣位在和平島,八尺門漁港就在正濱漁港懷舊旁不遠,更緊臨和平島漁巿大街,是很值得一看的順遊景點。所謂的「八尺門」,原指和平島與台灣本島之間的窄水道,如今兩地以和平橋銜接,海上只剩下零星的小船互通,港邊船隻顯得稀稀落落,其實這裡水深和位置都堪稱良港,早年有許多鏢旗魚船在此停靠,讓和平島成為台灣鏢旗魚的重鎮,還有以建造遊艇為主的美國公司阿根納造船在此設廠,該公司退出台灣後,宏偉的船廠遺址仍然保留了下來,成為當地人共同的記憶。直到前幾年,飾演美國隊長的好萊塢巨星克里斯伊凡來此拍攝電玩廣告,讓這個看起來有點像廢墟的遺跡聲名大噪,甚至進一步被定為「基隆市歷史建築」,成為許多網美打卡的勝地。不過由於建築物年代久遠,參觀時務必小心,並應避免攀爬到建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