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至中間內容
::: 網站導覽 RSS Feed Facebook YouTube 訂閱電子報 熱門搜尋 ► 海洋劇場餐飲預約導覽交通 
::: 學習資源
:::首頁/學習資源/八斗子漁村探索
A
-
A A
+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發佈日期:106/01/19 點閱數:34507 分享到FB社群網站
 


說八斗子的故事-八斗子漁村文物館與《東北風

圖文:王奕蘋 |雞籠霧雨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成立於2012年,為了一年一年越來越豐富的藏品搬過幾次家,最後落腳在八斗子港邊安靜的小巷內。走進這個每一處都細心規劃、布置的空間,牆上八斗子漁村的全景照片、記錄著過往故事的老照片和美麗的油畫將時空收束於此,不同用途漁船的模型和過去使用的漁具按照時代排列,讓觀者感受到時間流返的點滴。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可愛的招牌與新船下水的慶祝旗幟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內收藏的古船模型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可愛的招牌與新船下水的慶祝旗幟。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內收藏的古船模型。

 

文物館的靈魂人物許焜山先生在大學時就搬到台北,即使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仍覺得海邊的故鄉一直吸引著他,「我還是認為自己是海邊人啊!要回來做些事情。漁村有很多豐富文化,但很少有人把人物和文物寫實地記錄下來。我覺得這件事情由我來做會是很有意義的,但是由於時間、人力問題,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身上留著漁人的血,許先生放不下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我爸爸、我哥哥都是捕魚的,我們小學就開始潛水、拔石花菜賺零用錢。國中時賺最多的是捕熱帶觀賞魚,學費都是靠那個賺的呢!但現在這邊的海域都被污染,看不到這些魚類了。我們都是喝海水長大的!」

起初,許先生和朋友只是因為興趣收藏八斗子和漁村相關文物,隨著收藏品漸漸增加,他們開始覺得文物若只是擱著蒙塵,沒有文字記錄很可惜,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的故事。許先生說:「東西背後一定有歷史、有故事,但很多故事長久以來沒有被重視和保存。我們向耆老採訪這些文物的故事,並放上部落格,後來累積了許多文章,就決定發行刊物,因為年紀較大的長輩不會去看部落格。」記錄珍貴漁村文化的刊物《東北風》因此誕生。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收藏的羅盤 文物館內也珍藏了許多漁業相關用具如補漁網的梭針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收藏的羅盤。              |文物館內也珍藏了許多漁業相關用具如補漁網的梭針。

 

《東北風》目前已發行六期,內容從八斗子漁民的生命故事、捕魚方法和技術演變、漁村歷史到漁家婦女深度訪談,每一篇都刻畫入裏,細緻立體地呈現每一位受訪者的生命經驗。主筆多篇文章的許先生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跟受訪者們都是鄉親或親戚,比較了解他們的故事和背景,自己也曾出海捕魚,所以能找到容易引起受訪者興趣的題材。」

問起許先生對八斗子文物館的未來想像,他微笑著想了想,「我覺得臺灣對漁村不太重視,我們標榜自己是海洋國家,但好像沒有人真的了解海洋。這並不是指官方文字敘說的足夠與否,而是對歷史文物和人物沒有足夠的記錄、重視及傳承。我想先靠我們的力量先慢慢做,未來希望有更多人進來參與,把力量擴大,朝實體文物館的目標來走。」

文物館門上掛著寫了「大漁」、「滿載」的旗子,這是在新船入水時,掛在船身帶來祝福和好運的旗子。門內,許先生和夥伴們圍著電腦,一場校稿會議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們帶著寫滿漁村故事的筆記本,不捨地步出文物館。這座位於港邊靜巷中的八斗子漁村文物館,何嘗不是一艘滿載大漁的寶船呢?

更多資訊請洽Facebook粉絲頁: 八斗子漁村文物館

 

回上頁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LOGO
雙語辭彙對照|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資訊安全政策|政府資訊公開|志工園地|相關連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版權所有 © 2017 隱私及安全政策
202010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電話:02-24696000 傳真:02-24696237 統一編號:73761420
建議瀏覽最佳視訊為 1280 X 1024 螢幕解析度 並請使用 IE 7, FireFox1.5 以上版本瀏覽 網頁更新時間:2024-04-26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