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站導覽 RSS Feed Facebook YouTube 訂閱電子報 熱門搜尋 ► 海洋劇場餐飲預約導覽交通 
查詢 進階搜尋
::: 學習資源
A
-
A A
+

在深海的世界裡,生物為了要在黑暗、溫度低、壓力大的食物缺乏的環境中生存,而演化出許多特殊的形體與特徵,與牠們在淺海的兄弟姊妹完全不同,現在,就讓我們來瞧瞧牠們有什麼厲害的法寶!

鮮紅的體色
東方異腕蝦:
別以為只有煮熟的蝦才是紅色的,有些深海裡的甲殼類具有鮮紅的體色,因為紅色光穿透海水的能力最弱,所以在水深200公尺以下的大海,紅色看起來就變成黑色,可以隱身在黑暗的環境中。
東方異腕蝦/攝影陳天任
東方異腕蝦/攝影陳天任
線足蝦/攝影陳天任
線足蝦/攝影陳天任
大嘴巴與利牙
在深海食物稀少,只要找到食物,很多生物都是大嘴一張一口咬下。就像寬咽魚有一個超級大的大嘴巴,牠可以輕易的打開下頷的部位,伸展牠的胃部,吞下和自已身體一樣大的魚類。許多深海魚類都擁有滿嘴的利牙,當獵物游過牠們的眼前時,牠們張開嘴巴,露出尖銳的牙齒,輕輕一咬,就可將獵物吞進肚子裡。 寬咽魚/攝影廖運志
寬咽魚/攝影廖運志
巨口魚/攝影廖運志
巨口魚/攝影廖運志
    黑叉齒龍/攝影廖運志
黑叉齒龍/攝影廖運志
特化的眼睛
在光線幽暗的深海,如果有一雙大大的眼睛,會比較容易看到獵物的蹤影。另外,就像褶胸魚,牠有一對像望遠鏡般的筒狀眼睛,協助他們搜尋獵物。 褶胸魚/攝影廖運志
褶胸魚/攝影廖運志
紅雙角魚/攝影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紅雙角魚/攝影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一閃一閃亮晶晶
在深海中,常會有一閃一閃的亮光出現,那其實是某些生物所發出的亮光。這些亮光可以用來誘捕其他生物、改變外形輪廓,減少被捕食,也可以和同伴互通訊息,甚至可以找到傳宗接代的伴侶,可說是好處多多。亮光的來源有些是靠體內的發光器官,有些則是靠共生在生物體內的發光菌發光。 燈籠魚/攝影廖運志
燈籠魚/攝影廖運志
找獵物
在茫茫的深海中如何找尋獵物也是一門學問。鮟鱇魚有一隻由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釣竿頂端內上百萬隻的發光菌,會一閃一閃的發出亮光,誘引小生物自動送上門來,讓鮟鱇魚飽餐一頓。巨口魚身體側面具有許多發光器,可以用來吸引獵物,部分種類的巨口魚下頷具有可以發光的頰鬚,藉由頰鬚的擺動誘捕獵物。 鮟鱇魚/攝影廖運志
鮟鱇魚/攝影廖運志

眼睛退化
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中,有些生物將無用武之地的眼睛退化,如盲鼬的眼睛已退化。 盲鼬/攝影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盲鼬/攝影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變大
甘氏巨螫蟹:
甘氏巨螫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螃蟹,最長的腳伸展開來可達 2.5 公尺,頭胸甲最寬 30 公分。
甘氏巨螫蟹/攝影陳天任
甘氏巨螫蟹/攝影陳天任
道氏深水蝨:
為了適應深海高壓和覓食不易的環境,一些深海無脊動物的體型有隨著環境深度而巨大化的趨勢。道氏深水蝨是潮間帶海蟑螂的近親,但體型卻變得相當巨大。
潮間帶海蟑螂(4cm)/攝影陳麗淑
潮間帶海蟑螂(4cm)/攝影陳麗淑
道氏深水蝨(15cm)/攝影陳天任
道氏深水蝨(15cm)/攝影陳天任
深海海參:
與潮間帶常見的海參相較,深海海參體型明顯大得多,這是為了能同時吸入多量的底泥過濾,以獲得所需的食物。
潮間帶海參/攝影何林泰
潮間帶海參/攝影何林泰
深海海參/攝影陳天任
深海海參/攝影陳天任
海蜘蛛:
淺海的海蜘蛛大小通在 2 至 3 公分以下,但深海的種類常可超過 10 公分及甚至可達 30 公分大。
海蜘蛛/攝影陳天任
海蜘蛛/攝影陳天任
深海端足類:
端足類是在海邊的石頭下常見的小生物,俗稱「扁跳蝦」,一般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看得清楚牠,但是在深海中,有些深海端足類可以長到 10 公分大。
變形
深海有翼章魚:
淺海的章魚都是在海底爬行,但深海的章魚有些卻在水體中漂移,深海章魚更在身體後部特化出一對長的鰭像翅膀一樣在水中飛行,而嘴前的足因為不再用作爬行便退化縮短。
淺海章魚/攝影陳靜怡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淺海章魚/攝影陳靜怡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深海章魚/攝影陳天任
深海章魚/攝影陳天任
深海烏賊:
深海的烏賊全身都佈滿了發光器,並有巨大的眼睛,主要是靠視力來溝通和感覺。有些深海烏賊的身體完全透明,內臟佈滿發光器,這種體內發光器應該是覓食上的一種特化。
淺海烏賊/攝影陳靜怡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淺海烏賊/攝影陳靜怡邵廣昭老師實驗室提供
深海水母:
在深海漂浮的水母型態與表層浮游的水母不論在造型或體質都不同,深海水母身體的膠質十分厚實,但卻非常透明,碟狀部外緣又有很多隆起構造,像一朵漂浮的花。
淺海水母/攝影陳麗淑
淺海水母/攝影陳麗淑
深海水母/攝影廖運志
深海水母/攝影廖運志
潮間帶陽燧足/攝影陳麗淑
潮間帶陽燧足/攝影陳麗淑
深海陽燧足/攝影廖運志
深海陽燧足/攝影廖運志
深海海膽:
淺海的海膽身體主要呈圓球形,但深海的海膽身體多呈不規則的形狀,且因為深海中缺鈣,骨板都變得很薄。
潮間帶海膽/攝影王筱雯
潮間帶海膽/攝影王筱雯
深海海膽/攝影陳天任
深海海膽/攝影陳天任
三腳架魚:
底棲於深海底床的三腳架魚,外形較一般魚類細長,第一對腹鰭和尾鰭已特化延長成三角架一樣,可以讓牠的身體穩穩的架在軟泥海床上,靜靜等待獵捕經過身邊的獵物。
三腳架魚/攝影廖運志
三腳架魚/攝影廖運志
深海寄居蟹:
潮間帶的寄居蟹是寄居在螺殼中,但在深海的巨大壓力下,貝殼的主要成份鈣很容易溶於水中,所以在 1000 公尺以下的地區螺殼都變的很少且體型普遍不大,含碳酸鈣的空殼又很快便被溶解,因而深海的寄居蟹在「無殼蝸牛」的壓力下便演化成與其他生物共生、並以寄居在海葵最多。
潮間帶寄居蟹/攝影何宜欣
潮間帶寄居蟹/攝影何宜欣
深海寄居解/攝影陳天任
深海寄居解/攝影陳天任
哪裡可以看到深海生物呢?
看了這麼多有趣的深海生物照片,是不是很想親眼瞧瞧牠們呢?在宜蘭的大溪漁港和南方澳漁港,經常會有底拖網漁船拖起深海的生物,漁民會把牠們推在一起當作下雜魚出售。下次有機會到這些漁港時,除了逛生鮮漁獲區外,不妨到下雜魚堆尋寶!【大溪漁港 / 攝影 陳添喜】
深海生物1
深海生物2
深海生物3
深海生物4
回上頁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LOGO
雙語辭彙對照|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資訊安全政策|政府資訊公開|志工園地|相關連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版權所有 © 2017 隱私及安全政策
202010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電話:02-24696000 傳真:02-24696237 統一編號:73761420
建議瀏覽最佳視訊為 1280 X 1024 螢幕解析度 並請使用 IE 7, FireFox1.5 以上版本瀏覽 網頁更新時間:2025-04-30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