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此為回最上方的控制,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至中間內容
::: 網站導覽 RSS Feed Facebook YouTube 訂閱電子報 熱門搜尋 ► 海洋劇場餐飲預約導覽交通 
::: 文創出版
:::首頁/文創出版/潮境專刊/電子專刊
A
-
A A
+
瀏覽人次:7217    分享到FB社群網站
主題故事
誰知盤中飧 皆是臺灣史

文字:葉文欽、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從小到大,臺灣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魚類,然而除了作為盤中佳餚,這些魚兒背後還可能跟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因緣,其中關乎的不僅包括臺灣過去的歷史、文化、語言,甚至跟族群、移民、統治者也有關係。凡此種種,都是饒富趣味的臺灣歷史切面,本期我們特別採訪臺灣海洋與歷史專家戴寶村教授,透過他的介紹,帶領大家從「臺灣魚」的視角來看不一樣的臺灣歷史,也讓大家更加理解盤中海味中隱藏的那些年、那些事。

飛魚

飛魚
飛魚是臺灣東部最具代表性的魚種之一,對蘭嶼的達悟族人而言更是不可或缺。傳統的達悟文化會依照飛魚的汛期來區分時節,每年3月前後,當飛魚隨著黑潮來到蘭嶼,達悟人會舉辦飛魚祭典,接下來幾個月開始捕飛魚,包括獨特的「火漁」方式,也就是在晚上以火炬照明吸引魚群。與漢人不同的是,達悟人對於飛魚與自然充滿尊重,因此絕不濫捕,不同種類的飛魚捕撈比例也須均衡,甚至在飛魚祭的期間內都要求族人必須謹言慎行等。對達悟人來說,飛魚不只是一種食物,更與他們的文化血脈緊緊相繫,而且流傳至今。

烏魚

烏魚
烏魚是臺灣沿海最有名的洄游魚類之一,眾所周知臺灣烏魚子的品質與價值都相當高,幾百年來被視為海味珍品,然而很少人知道,烏魚乃是中國沿海居民移居臺灣背後的重要推手!東南沿海的漁民很早就已經知道烏魚的洄游特性,毎年的汛期都會到臺灣海峽捕魚,雖然臺灣海峽自古被稱為黑水溝,橫渡時相當危險,但史料記載在宋、明以來,漁民還是因為捕撈烏魚開始認識臺灣陸地,許多臺灣舊地名包括雞籠、北港、大員、打狗等,都跟當年漁民命名有關。也因為這樣的瞭解,讓明代後期海上貿易興起後,漢人開始大量移居臺灣,因此在研究中國東南沿海的漁業史與臺灣的海洋史時,烏魚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戴寶村教授笑說,烏魚可謂是「漢人移民的領頭魚」。

虱目魚

虱目魚
許多人都聽過鄭成功跟虱目魚的故事,包括他用泉州話問百姓「這是什麼魚」竟然就讓「什麼魚」成為了虱目魚的名稱。其實根據專家考證,「虱目」應該是原住民語言的音譯,包括在《臺灣通史》中都有「臺南沿海事以蓄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的記載。據說,在西拉雅族語言中虱目指的是「眼睛」,早在漢人來到之前,原住民就已經知道這個南島魚種的美味,漢人從原住民那裡習得了虱目魚的名稱與吃法,接著又加以發揚光大,不但從清代就已經開始有人養殖,而且吃法五花八門,乃至建造出一個養殖王國,深究虱目魚之後才會發現其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旗魚、鰹魚

旗魚、鰹魚
臺灣的漁業資源雖然豐富,但並非所有的魚種都有捕撈價值,有些直到近代才有相應的技術。旗魚是海洋食物鏈裡的上層掠食者,體積大且速度快,須得以標槍才能捕獲,因此早年臺灣人平常並不太有吃旗魚的機會與習慣。直到日治時期捕捉旗魚的技術傳入臺灣,並且引入生魚片吃法,才讓旗魚出現在臺灣人的餐桌上。另一個有類似情況的是鰹魚,由於血水中帶有澀味,因此不受青睞,然而在經過加工製成魚乾後,就是日本飲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柴魚,在日治時代之後逐漸成為臺灣的經濟魚種。這樣的典故說明透過日本人,我們才認識了旗魚與鰹魚的價值,並成為今日飲食文化中的一部分。

魚乾 


【INFO】
專訪對象戴寶村老師之介紹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專長為臺灣史與臺灣海洋史,主要研究範圍涵蓋清代、日治、戰後的臺灣,不僅興趣廣泛且議題多元。從小在海邊長大,對於海洋與漁業多所關注,除期刊論文外,另著有《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書。

專訪對象戴寶村老師

回上頁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LOGO
雙語辭彙對照|隱私權及資訊安全|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資訊安全政策|政府資訊公開|志工園地|相關連結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版權所有 © 2017 隱私及安全政策
202010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電話:02-24696000 傳真:02-24696237 統一編號:73761420
建議瀏覽最佳視訊為 1280 X 1024 螢幕解析度 並請使用 IE 7, FireFox1.5 以上版本瀏覽 網頁更新時間:2024-04-18
回到頂端